國慶檔的電影一直是競爭慘烈的角斗場,今年也不例外。近十部電影搶灘登陸,最終因部分電影退檔、改檔,只剩下六部大片,但依然成就了“史上最擁擠國慶檔”。
不過,相比前兩年《夏洛特煩惱》和《煎餅俠》的“平分秋色”局面,2017國慶檔用“一騎絕塵”來描述今年的戰(zhàn)況更為適合。
《羞羞的鐵拳》從長假第一天開始起就穩(wěn)坐冠軍寶座,截至國慶最后一天票房接近12億元,占據(jù)了長假票房的半壁江山。
拋開院線的排片量的問題,開心麻花今年帶來的這部新作從口碑上講,并不比《縫紉機樂隊》好多少,甚至還略低。造成這種現(xiàn)象的原因是觀眾們都在拿兩年前各自的作品相比較,一個期望值過高,一個期望值過低而已。
如果單純從電影的角度來看,兩者都是在講小人物實現(xiàn)夢想的勵志故事;如果從喜劇電影的角度來講,《縫紉機樂隊》可能更略勝一籌。
伍迪艾倫曾經(jīng)說過,相對于低俗喜劇,我更喜歡高雅喜劇。我們這里不討論電影的具體專業(yè)形式,但是有一點是,不是能讓觀眾笑的片子都能成為喜劇,也不希望任何電影都打著喜劇的頭銜,讓那些電影人忘卻了電影自身的本質(zhì)。
不難理解觀眾為什么對喜劇如此受用,長假期間,大家都想圖個樂呵,不想考慮又深又沉的東西給自己找不痛快。但是談到喜劇,有一句老生常談的話:“所有偉大喜劇的內(nèi)核都是悲劇”。馬未都曾戲謔中國電影開創(chuàng)了一個新的類型,叫做“喜鬧片”。說白了,合家歡,爆米花,卻沒什么意思。最明顯的變化是,以前的喜劇電影人們愿意在看完第一遍后再看第二遍。比如星爺那些經(jīng)典喜劇片,看了好幾遍,哭哭笑笑,每次看都不一樣。
周星馳的無厘頭好笑吧?
屌絲的男主,浮夸的配角,我們觀賞著這些底層人物的窘迫、尷尬和不自量力,哈哈大笑。但是笑完了我們能看到小人物的心酸和無奈,也能看到他們的努力和堅持,而這些東西才是多年之后還能剩下的“情懷”。
但是當下熱賣的喜劇片,看完一遍后,梗破了,就立刻索然無味。好的喜劇電影總能撐起一場嚴肅的討論。
《縫紉機樂隊》對音樂對搖滾的情懷,讓很多曾經(jīng)有著那一份搖滾夢想的年輕人再次熱淚盈眶,讓更多的人重新拾起了對音樂的夢想。但贏得口碑的關鍵,是電影自身的品質(zhì)。
錢的力量不可忽視,但為了賺錢完全迎合市場就有點變味了,這也是目前國產(chǎn)喜劇存在的問題。觀眾的審美在進步,如果不想像國產(chǎn)青春片一樣,因透支觀眾信任而成為爛片的代名詞,國產(chǎn)喜劇片還是要更腳踏實地一些,呈現(xiàn)出更多誠意。
畢竟,觀眾們在走進電影院時變得越來越理智了。